热烈祝贺镇江恒升获得首批“江苏中华老字号”企业认定!  热烈祝贺恒升香醋酿造技艺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!

酱油

香醋

礼盒

镇江市恒升酿造有限公司
电话:0511-86462649
传真:0511-86788998
Q  Q:771095099
地址: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访医路8号
网址:www.hs1800.com
邮箱:hs1815@126.com

丹阳近现代酿酒业概况


更新时间:2020-12-17 08:53:16

丹阳古称云阳,曲阿,是江南著名的美酒产地,从古至今一直以盛产鲜甜醇香的黄酒而闻名于世。丹阳黄酒中的优质品种封缸酒、老陈酒、老酒曾多次荣获国际,国家,部,省名优称号,被称为黄酒中的骄子,酒林一绝,饮誉天下。
丹阳酒的历史源远流长,仅文献记载已有1700多年了。如若从境内出土的文物来考证,则早在三、四千年前,丹阳这方水土中的先民已有酿造技术了。这么悠久的酒文化史,在中国诸多名酒行列中并不多见。
丹阳酒文化文献资料极为丰富,大量散见于正史、野史、地方志、文人笔记、小说、以及诗词歌赋中。梁武帝、梁元帝、李白、张子容、陆游、刘克庄、萨都剌、周玉瓒等历代名人都曾写下过赞美丹阳酒的诗文。尽管丹阳酒文字记載很丰富,但不完整,不系统,尤其是历代酿酒作坊的生产规模,酿酒工艺,销售范围,酿坊传承等都缺乏详细的记載。就连清末至民国这段时期,丹阳的百花酒声振海宇,风光一时,也未发现系统的资料。为了挖掘酒文化资料,补救这段历史,笔者在1982年盛夏,徒步走访丹阳各乡镇,遍谒著名的酒坊世家后人,对丹阳近现代产酒情况作深入细致的调查,并作下详细的记录,后整理写成一篇《丹阳近代酿酒业调查报告》,当时江苏省轻工厅正在编写《江苏省轻工业志》,向丹阳酒厂征集资料,该文被采送省厅使用。
时至今日,丹阳酒厂已列为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”,获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酒”“中国驰名商标”等国家级荣誉,并在开发区建设了新厂。为进一步弘扬丹阳酒文化,系统整理酒文化史料,笔者将尘封30多年的底稿找出,结合这些年来新发现的资料,充实修改,易名《丹阳近现代酿酒业概况》,以备专家研究、查考。

 

一,概述
自19世纪鸦片战争开始,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传入中国,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,工业、农业开始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。
丹阳地处东南沿海,北枕长江,南望太湖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历来是国家赋税之重地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,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丹阳。清朝中晚期,丹阳先后出现了一些较大的酿酒作坊——糟坊。如延陵的“潘恒义”,丹阳城的“福源”,珥陵的“林万升”,访仙的“恒升”,里庄的“潘义和”。这些糟坊的规模较大,设备较先进,生产技术成熟,故而产量相对较大,销路也广,是本地重要的产酒基地。这些糟坊大都有自己的运输工具,如船只,车辆等,用以外销或进原料。丹阳黄酒的原料主要是糯米,尽管本地盛产,但往往不够用,还得到外地采购一部分。金坛,溧阳,武进等地的糯米也很好,是酿家常购之地。
除糟坊外,传统的小酒坊也遍布城乡,多不胜举。这些小作坊的特点是:生产期短,产无定量,自产自销。所谓“种田带卖饭”式的作坊形式。这就是丹阳历代传统酿酒形式。以延陵、行宫、里庄、蒋墅、导墅、皇塘等地分布最密。尤其是延陵镇,小作坊尤多,号称家家会酿酒。
抗日战争爆发,战火遍及丹阳城乡,酿酒业受到严重摧残。许多大糟坊毁于一旦,且无法重振,到解放初,丹阳酒的生产力已很弱,许多大糟坊濒临停产的边缘。直到解放后,酿酒业才有所改观,尤其是1958年商业局以“福源”糟坊酿酒设备、技术人员为班底,组建“丹阳酿酒厂”(后改名丹阳酒厂),专业化酿酒,丹阳的酿酒业开始振新发展,步入辉煌时期,1979年丹阳封缸酒跻身全国名优酒之列。

 

二,延陵地区酿酒业
延陵是丹阳最古老的乡镇,位于丹阳的西南,与金坛交界,东有简渎河,西有香草河环抱,是丹阳四大集镇之一。水路由上新河可通金坛,由简渎河可抵丹阳。延陵及附近地区有季子庙、九里沸井、昌国寺、望仙桥、贡氏宗祠等名胜,文化淀积非常深厚。延陵也是丹阳香客上茅山的必经之地,商贾云集,游客众多。此地土质属粘性壤,适宜农作物生长。盛产糯米,粳米、元大麦、小麦等,这是酿酒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。
延陵糟坊主要分布在延西的后巷、大杨庄、柳茹,延北的阳城桥。其外各村个体农户的小酒坊更多不胜举。奇怪的是,延东的糟坊很少,据行家说,延西的水比延东的水甜、重,酿出的酒好喝,故而延西糟坊兴旺;而延东的水轻,故糟坊办不好。久而久之,形成了这样的格局。当然,这仅仅是一家之言。真正的原因可能还与粮食、水质、环境、以及生活习性等因素有关。
延陵主要生产陈酒,封缸酒,米烧酒,麦冲子酒等。陈酒家家糟坊都做。产量颇大。原料一律用优质糯米,粳米籼米都不用。本地产的糯米不够用时还常到金坛、宝堰采购一些。蒸饭入缸后的酿造工艺分扳缸法和对缸法两种。扳缸法是用一只缸糖化发酵;对缸法是用两只缸来糖化发酵,交替使用。前者适合于场地小,缸数少的酒坊,后者则是大糟坊普遍采用的方式。鲜陈酒一般叫百花酒,颜色不深,像淡茶一样。储存二、三年就成陈酒,颜色较深。储存三年以上的颜色更深,称作黑陈。
大糟坊做陈酒都要“煮酒”,用以灭菌,这样才能长期储存。方法是将盛有酒的坛直接置于大水锅中煮,当酒坛口的芦叶能被烧着的竹篾一碰就着火,说明坛内陈酒已沸腾,火候到了,取出库陈数月,才能算成品出售。若库存二、三年则是老陈酒了。米烧酒大糟坊才做,原料是籼米或粳米。蒸饭糖化发酵后,室外按锅,露天吊酒。口味醇烈,香气浓郁。麦冲子酒是白酒,原料为元大麦,口味次于米烧酒,一般糟坊都生产。封缸酒是黄酒中的精品,用优质糯米为原料精酿而成。口味鲜甜,风味独特。由于对原料要求高,加之工艺上需米烧酒破醅,封缸期长,故而成本高,只有少数大糟坊才做,产量极小,酿家主要用来馈赠亲友,或自家留用。
大糟坊做酒一般都要请酿酒师,小糟坊是主人自做。酿酒技术并不保密。无论大小糟坊,做酒不马虎,一份原料一份货,决不滥充。故而延陵酒普遍质量好,口味美。夏天一坛酒打开,卖到底也不败。延陵酒主要销往丹阳、金坛、溧阳、宜兴、镇江、句容等地,声誉很好。以前串门走户的山歌郎唱的山歌中,就有一支“百花酒山歌”,赞美延陵的酒美。歌曰:“百花酒香傲百花,万家举杯誉万家。味美好似花上露,色泽犹如洞中春”。数延陵糟坊,大大小小有许多家,以后巷潘姓糟坊最有名。

1,后巷三家
后巷糟坊主要有三家,招牌各是潘恒义、潘兴泰、潘春源。其中潘恒义历史最
长,是延陵地区产量最大,实力最强的一家。
潘恒义建办于清咸丰年间(1851--1861),由小到大,逐步发展而成。到了潘士彦手里,掌管得当,规模与产量达最大,是潘恒义鼎盛时期。此时潘家已三代不分家,专营酒业。一年做酒四、五千坛,忙时酒工有“几百号人”。压榨留下的残渣为酒糟,进一步用来制醋。故糟坊一般又称糟淋坊。最末一代老板是潘士彦之子潘叔湘。抗战爆发后潘恒义被迫停产,共传了四代。
潘恒义糟坊各种酒都做,以陈酒为主,也做米烧酒和封缸酒。陈酒、封缸酒原料一律用糯米。本地产的糯米不够用时还常到金坛采购一些。所酿之酒,品质优良,历负盛名,故而能长期占据一方市场。
据说潘恒义酒好与用水有关。后巷村里有个妙塘,世代传说,妙塘水比其他塘水要重,做酒好喝,故后巷村糟坊都采妙塘水酿酒。可惜此塘已湮塞不存。
还有一个传说,潘士彦上代酿酒曾获仙助。相传潘家以前一段时间做出的酒,味劣质差,很难销。潘老板非常着急,但没有好办法。一次,潘老板进城办事,途中遇一老者,鹤颜白眉,驻杖而行。当潘老板走近他时,忽然老者脚下一滑,一个踉跄,眼看就要跌倒,潘老板眼疾手快,一把扶住,老者这才没有跌伤。老者站稳脚,仔细瞧了一下潘老板,捋了一下银白如丝的胡须,朗声道:“我看你相貌不凡,以后可成大事业。但必须多积功德,行善施恩啊!”潘老板忙问:“我现在可做什么善事呢?”老者手往前一指,潘老板扭头看,老者指的是前面的香草河,正诧异欲问明白,可回头看,老者已无影无踪,潘老板知道遇异人了。遂来到香草河边,只见河水低浅,芦苇丛生,船只已非常难行。原来香草河已百余年未疏浚了,通航灌概功能都已丧失殆尽,潘老板这才明白老者之意。于是,潘老板来到县衙,找知县商讨疏修香草河一事,并甘愿承担一半费用。知县正为此事犯愁,听后大喜,随即上报镇江府,获同意后,择日动工。香草河很快疏通了,沿岸老百姓交口称道。潘老板并不满足,又出资整修破旧不堪的草堰桥,再办善事。说也奇怪,当草堰桥修好时,那天潘家碰巧架锅吊烧酒,奇怪,一蒸料吊到半夜还在淌酒,比往常出的酒多得多,且酒味醇美,香气四溢,潘老板喜笑颜开,亲自守侯在旁,直到天亮酒才止。这件事传开,人们都说潘家吊着了“仙酒”,潘家酒坊从此兴旺起来,越做越大,成了延陵最有名气的糟坊。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夸张,但客观上说明潘恒义糟坊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事实。另外的两家潘兴泰与潘春源都是后起的糟坊,资本,规模都不及潘恒义。均做了一代,抗战时关闭。

2,阳城桥吴洪泰
阳城桥村位于延陵镇北,简渎河畔,因简渎河上的阳城桥得名。糟坊招牌为“吴洪泰”,建办于光绪初年。传了三代,末代老板名叫吴连喜。在吴连喜接手时因兄弟分家,遂在招牌上加一“祥”字,成“吴洪泰祥”,以示区别。吴家主要做陈酒,在夏秋之际亦做少量的封缸酒。另外还做一种薄荷酒。属于一种烧酒,酿制时浸入薄荷汁而成,喝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清凉感。吴洪泰原料在本地收购。酿造之水不用简渎河水,而是取之于简渎河西的姜塘。姜塘水域宽广,水质清湛,适宜造酒。酿酒师认为,姜塘水比简渎河水重,做出的酒好喝。吴洪泰有酒缸100余只,每年用糯米15万斤,产酒1000担。1935年,风调雨顺,粮食丰收,吴家曾大规模做封缸酒,当时是聘请行宫谭巷村酿酒师谭春,以及柳茹村的一个师傅来做,效果很好。解放后,吴洪泰停业。

3,其它村庄糟坊
除了后巷糟坊、阳城桥糟坊外,其它村庄亦有几个糟坊,现列举如下:
1)柳茹招牌为贡日升,大约创办于清同治年间。传了三、四代,最后一代
老板名贡傲波。酿造陈酒,白酒。柳茹村酿酒成风,村中大糟坊与小酒坊年产黄酒、白酒多达5000担。
2)大杨庄招牌为贡长春,村民贡九成创办,其子贡荣之继承之。到解放后
停办。共传两代,亦以陈酒为主。
以上列举的都是较大的、有名气的糟坊,另外还有许多很小的无招牌的酒家,有余粮就做,自产自销,灵活经营,他们产酒的总和也很可观。

 

三、珥陵地区酿酒业
珥陵镇位于丹阳南边,与金坛交界,珥渎河从镇边流过,北通丹阳,与京杭大运河交汇,南通金坛,溧阳,宜兴等地。水陆交通非常便利。过去金坛,溧阳两县来往镇江府、常州府,主要靠水道,必经珥陵镇,故而此地是三县商贸物资中转交易中心,店铺林立,街肆繁华,雄踞丹阳四大集镇之列。珥陵酒在丹阳近代产酒史中占极重要的地位。糟坊规模之大,信誉之高,不亚于延陵。异于延陵的是,珥陵酒是独家经营,整个珥陵一带几乎就林万升一家糟坊。不像延陵地区家家户户会酿酒。过去说到珥陵酒就是指林万升家的酒。“林万升”既是招牌,又是创办人的姓名。糟坊创办于清咸丰年间(1851—1861),起初规模不大,到了林万升去世,嗣子林之光接手,糟坊得到迅速发展,规模扩大了几倍,达全盛期。仅糟坊就四十余间,其它酱坊,醋坊,面坊等综合加工作坊共计有二百多间。店铺占珥陵镇的半条街。酿酒高峰期,每天投料糯米二千多斤,酒工有一百几十号人。因生产资本足,做出来的酒一般库陈二至三年才出售,以保证酒的品质。珥渎河里每天都有货船进出运输。
林之光年暮时,其十一子分财,派裂出七、八个小糟坊,开办到外地,另立招牌经营。其中时间较长的有以下:
皇塘“林万兴”------老大开办
金坛城“林万春”------老二林春开办(不久又回珥陵)
丹阳城“林万风”------请管家代经营,日本人入侵丹阳时关闭
溧阳城“会源”------老三开办,后转成糖厂
金坛西旸“林万和”------老四开办,后转他姓经营
珥陵“林万升”继续保留,到林之光去世,金坛二子林春生意不佳,就关闭了“林万春”,回珥陵经营“林万升”。经这次分财,“林万升”经营资本大大减少,加之连年兵乱,“林万升”酒的生产与销售受到抑制,开始逐渐衰落。1938年林春去世,其子林波清继承家业,资本已很弱,此时日本人已入侵丹阳,位居交通要冲的珥陵战事频繁,“林万升”进一步衰败,产量日减,生产萧条,勉强供应珥陵酒市。1953年“林万升”关闭。
珥陵酒品种较多,有陈酒,封缸酒,白酒,还有各种花色酒。陈酒是产量最大的品种,分甜陈和苦陈两种。甜陈酿制时,温度控制得较底,而苦陈酿制时温度稍高些。新陈酒又叫百花酒,因为检查质量时新陈打花特别多,故名百花酒。原料都是优质糯米。常用的品种有:桂花黄糯米,九孔糯。这两种糯米都产于丹金交界处的乡镇,便于采购。一般180斤干糯米做280斤陈酒,这样的出率品质极佳,口味鲜美。若180斤干糯米做出350斤陈酒,质量就次一等了。甜陈专销金坛、溧阳、安徽广德、以及山东等地;苦陈专销常州、武进、奔牛一线。若载出的酒甜苦搞错,就销不动,得回珥陵调换。
珥陵的封缸酒亦是传统强项,远近闻名。自林万升创办初就做,产量不大,一般在年初至清明节这段时间投料酿制,五六月份是销售旺季,到八月份封缸酒就销不动了。一担米做出的酒不足200斤,且包括破醅的烧酒在内。故封缸酒成本比陈酒高,但品质优异,鲜甜爽冽,别有风味。白酒产量仅次于陈酒,由于销售快,价格高,林万升年年都做。原料主要是籼米,有时米不够,也用元大麦酿制。另外也做少量的麦冲子烧酒。
花色酒是林万升糟坊的特产,名目很多,有红药烧、白药烧、桂花酒、冰雪酒等。其制作方法是在现成的白酒中加入一些营养物质或中药材,浸泡而成。如红药烧中含有桔皮、桄皮、槟榔、生地、红花、熟地等成份。这实际上是一种保健酒,滋补养身,舒筋活血。林万升酿酒不用珥渎河水,而是不惜人工采之于附近的大水塘,以保证酒的品质。酿酒师认为塘水骨子重,份量重,出的酒好喝。长期存放不坏。故从不用河水。

 

四、里庄地区酿酒业
里庄是丹阳近代著名的产酒乡镇。位于丹阳东南,与金坛接壤。里庄在历史上也是人文荟萃之地,自古就有“十里三丞相、九里六尚书”的名声。珥渎河支流鹤溪河自西而东穿越里庄通向蒋墅,再流经吕城汇入京杭大运河。故里庄水运通畅,物资集散便利,这为酿酒业的发展提供了运输条件。里庄也是著名的稻米之乡,盛产多种优质糯米,如桂花黄糯、小红糯、九孔糯、香江糯等。这些都是酿造黄酒的理想原料。
里庄出产陈酒、封缸酒、烧酒。虽然酿造业规模与产量不及延陵与珥陵。可里庄所出之酒,品质优异,风味别具,故能驰名远近,享誉四方。尤其是封缸酒,粘稠如蜜,醇香可口,人人喜喝。封缸酒在里庄一带又称娘娘酒,因为酒性不凶、不苦、甜津香醇,酒席上女子都能喝,特别受女子青睐。里庄各糟坊每年陈酒做结束(俗称收青),要做一季封缸酒。收青一般为四月底,此时温度渐高,已不宜做陈酒,但做封缸酒无碍。里庄酒之所以美,与这里的水源与糯米原料密切相关。
里庄镇南有一条南河,长十里,南端通金坛境内,向北达里庄镇西南。南河到了里庄这边水域忽然变大,呈圆形大水塘,面积有600多亩。若发大水时,则变成一个湖泊。塘水清澈,透明见底,是酿酒的好水源。除糟坊用其水外,还有村民取其水制麦芽糖,故南河又称榨塘。酿酒师认为,南河水比鹤溪河水重,酿出的酒好喝,故里庄镇各糟坊均采之酿酒,而不用鹤溪河。当地有谚语:“十里长沟南河水,里庄古镇陈酒香”。
里庄出产优质糯米,久负盛名。《乾隆丹阳县志》载:“糯稻,性粘凝,宜酒,为种二十有三。唯邑东南乡近古荆城地数十里,糯米尤佳。贾称:酒米出三阳,丹阳尤最良。”这里提到的“邑东南乡近古荆城地”就是指里庄地区,荆城在里庄以西。《光绪丹阳县志》称:“糯稻,崇明绍兴酿酒用之,亦名酒米。又有乌壳稻,俱不多出。”“麻筋糯,粒长而粘软,煮之长径寸,又名长腰米。”丹阳民间也称,在丹阳南乡里庄一带盛产优质糯米,有小红糯,桂花黄糯,香江糯,晚花糯等品种。按酿酒师眼光来分,有“七孔糯”和“九孔糯”之分。以丹金交界区所产的“九孔糯”最良。“九孔糯”的含意是酿酒时米粒有九个孔出酒。在清代,每到收稻谷时,大批绍兴商贾来此争购“九孔糯”,用船载入浙江酿酒。小红糯亦是常用的酒米,因外壳上略带红色得名,其生长期长,颗粒饱满,米粒坚实,富含淀粉。蒸饭前浸泡时间长,一般要比其他糯米长二小时。延伸性好,用大拇指挤压其饭粒,扁长而不碎,酿酒出率高,味美。
俗话说,“曲是酒中骨”,好酒离不开好曲。里庄也盛产小麦、大麦,这是制酒曲的原料。丹阳黄酒酿造用曲分为小曲和块曲两种。小曲又称酒药,是南方独特优异的酿酒制剂,主要用作糖化发酵。晋代人嵇含在《南方草木状》中对小曲的制作方法有祥尽记载,表明早在晋代,我国已有高超的小曲酿制技术了。小曲中的菌类复杂而丰富,其中根霉、毛霉菌起糖化作用,酵母菌起发酵作用。小曲是丹阳黄酒中最重要的接种剂。里庄糟坊一般自已做小曲,也有专业制曲户。方法是用馊饭加面屑再加辣蓼草,杜仲等草药,搅拌和匀,常温下自然发酵,再制成方形、圆形丸子,摊在葵花叶上或芝麻叶上晒干,打上印记出售,以保证质量。使用时需碾成粉。
块曲,又称麦曲,是用小麦、大麦为原料,磨成粉片,和水搅拌,压成砖块状,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,培养繁殖糖化菌而制成的黄酒糖化剂。麦曲不仅给黄酒的酿造提供了各种需要的酶,而且在制曲过程中,麦曲内积累的微生物代谢产物,亦给黄酒以独特的风味。酿造过程中,糯米,麦曲中的蛋白质,在多种蛋白酶的作用下,水解生成肽,进一步生成氨基酸,一些氨基酸具有特殊的芳香,从而使得成品黄酒具有特殊的曲香味。丹阳黄酒独特的风味与所用的麦曲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在关系,尤其是香味的形成。里庄镇糟坊主要有三家,潘义和、潘义昌,万兴昌。其中潘义和历史最长,规模最大。
潘义和糟坊创办于清道光(1821—1851)年间,共传五代,第四代老板名潘吉文。潘吉文父亲掌管时,因经营不当,糟坊败落,债务累累,就举家迁往金坛。潘吉文长大成人,取里庄中古玕陈氏为妻,陈氏娘家也会酿酒,故陈氏自小也学会了做酒。在陈氏的促动下,潘吉文决心重振祖业,遂从金坛迁回里庄,艰难起步,恢复酿酒,招牌乃用潘义和。经过十几年的努力,糟坊逐渐壮大,到抗战爆发前,达最盛期。拥有糟房三十余间,酒工十几个。主要做陈酒,也做封缸酒以及少量的米烧酒。一般180斤干米做4大坛陈酒,每坛约60斤。抗战爆发,糟房大都被烧毁,乃坚持做酒,但规模小多了。潘吉文死,其子潘金川嗣业,1953年,“潘义和”联合里庄其他糟坊,倡办“同兴昌”。1960年同兴昌与丹阳酿酒厂商议合并事宜,次年7月丹阳酿酒厂派李锁源率工作组入驻里庄,至1962年7月,正式宣布合并,同兴昌改为丹阳酿酒厂里庄车间。
和潘义和齐名的糟坊还有潘义昌,创办于清宣统(1909—1912)年间,共传二代。创始人为潘文郁,其子潘瑞璋嗣业后由盛而衰。潘义昌经营规模与潘义和不分上下,但资本比潘义和足些。潘义和在里庄还开有米行,客栈,棺材店等。店铺号称“占里庄半条街”。糟坊主要做陈酒和封缸酒。兴旺时每天投料五六十担米。里庄人以前喜喝义昌酒,因为其出售价比义和底,酒利薄。1953年并入同兴昌。
万兴昌糟坊起源于苏北。创始人为泰州市寺巷人赵进昌。在当地是大户人家。起先赵进昌在家乡仅做烧酒。赵进昌之子赵锦堂16岁就跟父亲学做酒,长大后继承家业,继续经营酒业,并开始做黄酒。由于做白酒原料为高梁,做黄酒原料是糯米,均销往江南,尤其是上海地区。为减少成本,赵进昌就举家迁江南,定居盛产糯米的里庄桥,开办糟坊酿酒,商号为“万兴昌”。主要做烧酒,兼做陈酒封缸酒。最盛期有糟房六间,前三间,后三间,前店后坊式生产。1953年并入同兴昌,1962年7月同兴昌又并入丹阳酿酒厂,改称“里庄车间”。后又改称丹阳酒厂“里庄分厂”。1997年里庄分厂改制,对外挂牌为“里庄黄酒厂”,商标为“万兴昌”。
万兴昌的酿酒师传承关系如下:
赵进昌—赵锦堂—赵寿大—赵新华
赵寿大是赵锦堂之婿,1927年出生。万兴昌并入丹阳酒厂后,他成了酒厂的骨干酿酒师。先后任过车间主任,生产科长,在上世纪70-80年代,为丹阳封缸酒创优夺牌立下汗马功劳。其子赵新华,高级酿酒技师,长期担任里庄分厂厂长,至今坚守里庄,用传统方法、传统器具酿造黄酒,是丹阳黄酒传统酿造技艺传承人之一。
除里庄镇三家外,中古玕还有一家陈姓糟坊,傅家庄有一家荆姓糟坊,均创办于抗战前十几年,规模甚小,解放后停业。

 

五、访仙地区酿酒业
访仙位于丹阳城东15公里,亦是丹阳四大集镇之一,历史悠久,物产丰富,交通便利。京杭运河支流九曲河西起丹阳城,蜿蜒而东,流经访仙镇西,与永丰河交汇后,再向东北斜折,经嘉山,通往长江;永丰河从访仙镇西九曲河口起,向东通入浦河,再向北流经孟河镇,再弯向东,也通往长江。故访仙水运非常发达,清冽甘甜的河水浇灌着两岸的万亩良田,养育着数以万计的百姓民众。明清以来,这里商贾云集,船桅如林,是丹阳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,亦是市场繁荣的大商埠。
追古溯源,访仙历史文化积淀非常深厚。1984年冬至1985年初,在前册骆驼四方山出土了一批青铜器,有尊、卣、盘、钟等多件。其中有两件酒具,一件是青铜方卣,一件是兽面纹尊。鉴定其时代为“西周晚期”。兽面纹尊以雷纹为底,以饕餮为主纹,是本地区仿青铜器制品;铜卣横截面为方形,上窄下宽,四棱呈弧线状,中部凹空,配方形尖顶盖,周身饰几何纹与小乳丁纹,形制特殊,制作精致。这两件青铜珍宝为目前江苏地区所仅见,极具地方特色,足以证明早在西周时期,这里已有就有先民在此定居生活,且有相当发达的青铜文化和酿造文化了。其外,访仙镇以北有地名曰“册堂”,得名于西汉文帝时期在此设堂贮置册书,这是丹阳境内最早的村名之一。
访仙还有个萧家村,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、梁武帝萧衍后裔的族居地,素有“帝王世家”的美誉。村中的萧氏宗祠远近闻名,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萧氏后裔来此祭祀敬祖。在唐代,大诗人人李白曾多次来丹阳,相传李白除了去南兰陵萧氏故里(今丹阳东北一带)谒览齐梁帝陵石刻,还到访仙寻访萧氏帝王后裔。好客的萧家主人将丹阳美酒捧出款待李白,李白饮后诗兴大发,赠诗一首:
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
——《客中行》
访仙镇酿造业源远流长,到了清代中叶后,恒升坊一枝犹秀,延绵至今。
关于恒升坊的创办时间,《丹阳古今》载“创建于清嘉庆二十年(1815)”。但根据笔者研究,真正的创办年限比这个还要早。1982年8月26日我去访仙镇调查恒升坊的情况,采访到了公私合营前“恒升坊”的会计陈芝林(时年69岁),陈说:“我18岁进坊做工学艺,管家就告诉我,恒升坊已开办130多年了。后来当上会计后,还看到过老帐册,还有‘谱’,还看到过一块老牌匾,上有‘嘉庆五年’几个字。“由此而论,“恒升坊”的创办年份可追溯到嘉庆五年(1800),迄今已有210多年历史了。
“恒升”开办初期是经营酱醋酒的坊店。嘉庆二十年(1815)掌门人是吴殿邦。坊址在镇大街南端,坐西朝东,有房九间,俗称“酱酒店”。道光二十一年(1841),吴旦清继承父业,自制酱与酱油,改“酱酒店”为“恒升酱坊”
同治十一年(1872),丹阳西门外人士江沛来访仙经营恒升,改革制度,扩大店面,增添品种,又增设了糟坊,开始大量做黄酒,从此成了酱坊、淋坊、糟坊并存的综合企业。光绪元年(1875),江沛在各方人士的支持下,获得由两浙江南盐运使司发放的“丹阳县访仙桥江沛恒升号酱园”牌匾,打通了购买平价官盐的渠道,恒升在丹阳商界地位大大提高。因为陈酒销量渐增,这一年又改“恒升酱坊”为“恒升鑫记糟坊”。
光绪五年(1879),周炳子先在南街经营酒类,后与恒升合营,改“恒升鑫记糟坊”为“恒升吉记糟坊”。聘名师,选佳糯,精酿黄酒。恒升气象焕然一新。最兴旺时期,年做三四百担糯米,酒工十几个。酒醋品质优异,风味俱佳,口碑很好。产品主要销扬中、辛丰、黄墟、孟河、镇江、苏北泰兴、以及丹阳城区。尤其是扬中市场,抗战前清一色是恒升陈酒。即使夏季脱销,扬中商家宁可缺货,也不进他家陈酒,而是守等恒升之陈酒来销。
光绪二十三年(1897),恒升购黄牛一头,石磨一副,自制豆酱、面酱,盐制各种生姜丝、萝卜干、莴苣、菜瓜等,远销无锡、苏州、泰兴等地。
光绪三十一年(1905),聘请蒯长源为酿酒师,利用酒糟淋醋,降低了成本,风味不减。恒升醋的特点是:“开瓮无味,食之留酸,两腮聚味助胃消食。“恒升醋一部分还出售给丹阳福源糟坊,转而销往全国各地。
宣统二年(1910),在南洋劝业会上,恒升醋获头等奖章。民国十七年(1928),丹阳城里人张均洪上任恒升经理,再次扩大糟坊规模,增加黄酒产量,股东也发展到十几个姓,有蒋、林、王、周、汤、张等。二年后又精制糖醋蒜头,销往各地,称为佳品。
恒升的酿酒师也很有名气,注重质量,精工细酿,尉然成风。据说在发酵期间,酿酒师往往只要听听缸内的发醇声音,就知道出来的酒是好是坏。一旦发现酒酸败,决不回缸套酿,而是直接淋成醋出售。有名的酿酒师有殷金川、谭志坤等。
1939秋,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和王必成、邱东平等视察丹北抗日根据地,来到了访仙桥古镇。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管文蔚,访仙桥商会会长汤铭新设宴招待。席间,恒升坊送来窖藏多年的老陈酒,慰劳新四军。酒液入杯,醇香四溢,色味鲜美。陈老总接连干了三大杯,满口称赞:“好酒!好酒!”翌日,陈老总路过恒升酱坊店,汤铭新向他介绍说昨晚席上的酒就是恒升产的。陈老总立即叫警卫员打开背包,取出笔砚墨,挥豪书中堂一幅赠送,表达赞赏之情。陈毅在访仙镇畅饮老陈酒,成了丹阳酒文化中的佳话。
抗日战争中,日寇在访仙桥修筑了据点,恒升的生产与销售受到严重影响,只能维持小规模生产,供应附近市场。1955年,全国公私合营风行,访仙各工商企业开始酝酿合营事宜。经过一番筹备,以恒升为主,合并了恒源糟坊、泰和酱坊,于1956年初成立了“公私合营丹阳县酱酒醋菜酿造厂”,杨定荣为公方代表。简称访仙酱醋厂。1962,因粮食紧张,停止黄酒生产。酿酒设备及技术骨干并入城内的丹阳酒厂,此地只保留酱醋莱的生产。
访仙镇另一家糟坊叫恒源糟坊,是个独家经营企业,1932年开业。创办人是张虎林。张虎林父亲本经营磨坊为业。张虎林接手后,由于与城内糟坊世家李恒兴结为亲家,遂改营糟坊。酒业规模不大,每年做三十多担糯米,酒的品质尚佳,名气仅次于恒升。主要往销新桥、界牌、扬中一带。1956年恒源并入访仙酱醋厂。其外坊仙农村也有七、八户小酒坊,土法酿造,无招牌无商号,不再赘述。访仙镇东边的新桥镇也有一个集糟坊、油坊、酱坊为一体的股份企业,招牌为“大成”,最后一个管家姓陆。其历史不亚于恒源。

 

六、蒋墅地区酿酒业
蒋墅镇位于丹阳最东南,与武进接壤,珥渎河支流鹤溪河与吕渎河在蒋墅镇交汇,连通京杭大运河,故水运发达。相传三国时蒋干曾在此建过别墅,故得名。境内物产丰富,盛产稻米,小麦,大麦等农作物。蒋墅近代有两户糟坊出名,一个是源茂糟坊,一个是后亭桥糟坊。源茂糟坊是滕村人姜九三创办,时间约在清同治年间(1862—1847)。姜九三在太平天国时期曾流落苏北谋生。后回归蒋墅开办糟坊,门市设在蒋墅镇。姜九三卒后,其子姜维臣嗣业,继续经营酒业。姜维臣卒,子姜荣嗣业,共传三代。
源茂只做黄酒,姜荣嗣业后,开始做封缸,数量很少。烧酒不做。最盛时有糟房四间,酿酒师三个,再配几个忙工。年投糯米三百多担。糯米均是姜家自产,因为姜家拥有数十亩农田,专留十几亩种糯稻来酿酒。一般在农历八月开始做酒,冬季上市销售。销路主要是蒋墅、吕城、奔牛等地。工艺上采用玉兰酒法,即二担米投一缸,糖化后不并缸,这一法节省场地,节省缸,但发酵效果较差。一担米做六坛酒,每坛60斤。酒质品味不如里庄好,但也不算差。封缸酒做的不多,每年三至四担米,一般自用或馈赠亲友。
抗战爆发,战火漫延至蒋墅,镇上街房几乎烧光,源茂糟坊损失惨重,被迫关闭。后姜荣力图恢复生产,但举步维艰,只能小做做而已。蒋墅另一个糟坊是后亭桥糟坊,只做酒,不设门市,故无招牌。也是滕村人创办,其人名为姜养源。创办时间为1912年前后,到1931年姜养源病卒,其子女均在外地工作,无人继业而倒闭。其规模仅源茂的一半。
另外,蒋墅镇在清末还有一个“大昌”糟坊,起始时间难考,于1909年关闭。蒋墅西边的张堰也有一个糟坊,招牌为“陈天生”,是一个姓陈的人办的。规模不大,二、三间糟房,开办了二十几年,于抗战时关闭。蒋墅镇北边的吕城镇解放前也有一家糟坊,专做烧酒,牌号为“杨源昌”,开办人为杨松年。传二代,解放后公私合营,关闭。

 

七、丹阳城区酿酒业
丹阳最大的酿酒基地在城区,这里水陆交通便利,人口集中,又有风景秀丽的练湖吸引四方来客。就水路而言,京航运河穿城而过、又有丹金溧漕河、九曲河、香草河、简渎河、等水路通往各乡镇。陆路有大道北通镇江,南通金坛,东南通常州,西通句容直至南京。清代,国家驿道改称官马大道,从京师出发的官马大道东南干线称福州官路,就经过丹阳城。晚清时,政府修建京沪铁路,这条大动脉穿城而过,在城区设立丹阳火车站。
交通发达,加之丰富的物产使得丹阳城商贸繁华,亦刺激了酿酒业的发展,在这里糟坊、酒行、酒肆、形成了酒的生产、营销、消费的产业链。酒行主要收购农民生产的黄酒、白酒,再转批给小酒店零售。丹阳城乡,尤其是练湖周边,酒肆林立,酒旗飞展,一派酒乡风光。清末至抗战前,丹阳城有名的糟淋坊有三家,福源、恒兴、景泰。有酒行八家。抗战初期只有糟淋坊二家,酒行五家,抗战中后期,由于日军燃料奇缺,大量收购白酒提炼酒精,用作军需,导致上海酒价急升,这一形势刺激了丹阳酒行的发展,相继开出一些新酒行,资金雄厚的酒行不仅利用门市收购,还向小酒行收购,或直接带着木桶赴乡镇去收购,凑足数量运送上海,牟取厚利。这一来,丹阳酒行从原来的五家,增加为二十几家。同时农家小酒坊也因酒价提高,酿酒比卖稻谷上算,竞相酿酒出售,每天上市量猛增,达400担左右,在百业凋敝形势下唯独酒行畸形兴旺。抗战胜利后,苏北白酒恢复运售上海,酒价平稳了,丹阳酒行受到影响,有的相继闭歇停业。而靠卖零酒的酒店,生意仍一如既往。至1947年,有糟淋坊七家,酒行二十七家(根据民国三十六年丹阳县商业登记表)。

1、福源糟淋坊
城区最大最有名气的糟坊为“福源”。福源创办年份有几种说法。朱沛莲之《镇江醋与曲阿酒》一文称:“贤桥附近之福源糟坊,最负盛名,闻系创自明末,已历三百余年矣。”而由马炳荣口述整理的文史资料《福源糟淋坊》称“十九世纪初,丹阳城内富商董、王、程、周四家商量,准备合股办糟坊。很快在贤桥西北处周家身下开办糟坊,取名福源糟淋坊。”据此说,福源已有二百年历史了。而《丹阳糖烟酒志》则称其创办于清同治七年(1868年),历史更短了。孰是孰非难以定论。笔者认为,朱沛莲之说不会是空穴来风。福源糟坊前身应是个名气不大的酒坊,到了晚清才由四家富商合股扩大而成大糟坊的。故福源的创始年可暂定为1642年,即崇祯十五年。至今已370余年。
根据《丹阳糖烟酒志》记载,同治七年,福源改组,丹阳城内富商程其文,董肖骞,王络臣,周桂荣集资,以周家贤桥西北处原作坊为基地,添置设备、人员扩办大型糟坊,更名为“福源糟淋坊”。经理为任彭年。主要生产优质甜酒“百花酒”,并利用榨酒后的下脚料酒糟制醋。牌号“老寿星”。
福源酿酒,讲究工艺、原料以及用水。所取之米,以金坛与丹阳交界区产的优质糯米为主。如九孔糯、桂花黄糯、小红糯等。直接收购糯稻,再用土法碾出糯米,避免机碾过程中谷皮的损失以保证较高的出酒率。用曲上,除了用大曲外,还要用细曲,细曲是一种以绿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酒药,实是一种自制的糖化发酵剂。在工艺上,控制每石(160斤)糯米出酒不得超过二百斤,一般为1:1出率。酿造之水亦非常讲究,尽管濒临漕河,除夏天河水涨盈时就近取澄清之水用以洗涤,酿造勾兑之水是专门雇人到麻巷门外清水塘取用,或到西门练湖去取水。由于工艺操作上层层把关,所出之酒,质量优异,风味俱佳。倒入杯中,粘稠如密,滴拉成丝。掉在桌上,隔夜抹去,存有渍斑。入口却平和无粘感。质地晶莹,鲜甜醇厚,入口清香,沁人肺腑,别具一格。使用的老寿星商标,装潢考究,颇迎合顾客心理,销路广开,远近驰名。
同治九年(1870),镇江府将福源产的百花酒进贡朝廷,得到皇上的赞赏。《丹阳县志》主编,“福源”股东周桂荣外甥林福源受知府之命为该坊书匾“福源糟淋坊”。宣统二年(1910)福源产的百花酒参加“南洋劝业会”,一举获得头等奖。
1870至1933年是福源的旺盛期,年产酒醋九百多吨,兼并了数家糟坊。1933年底,拥有作坊百余间,晒场两大块,专用码头二个,福源开始大规模发展。1935年底,拥有常年职工、师傅120余人,并开发了酱油、酱莱品种,牌号更名为“福源酱糟淋坊”。
在营业上,福源主要以质量信誉与同行竞争。凡运出去的酒醋,若客户普遍说不好,当即倒掉,决不运回。对于外地和本地间的南货店和小铺,大都采用零批或整趸赊贷年底总算的办法。对于一年内销售得多的店铺,给予优惠价等办法。由于福源的酒醋酱等产品质量好,畅销大江南北。广东、陕西、山东、东北及京沪一线和长江沿海各港口城市都有销售。忙时大码头“福源正号”以及南门“福源南号”通宵达旦都有船只装货。外地一些商店,见福源产品质量好,整吨收进换上自已的牌号,再运销其他各地,甚至到达海外东南亚一带。当时的股东虽知此事,因重在谋利,也不计咎。
1937年秋,日寇侵华,战火很快延及丹阳。11月27日至29日,日军飞机轮番轰炸丹阳城,先炸火车站,以后遍及商业区、居民区。贤桥到西门一带主要建筑物全部炸毁,福源全部资金及家当损失殆尽,生产顿止。直到1938年在股东的努力下,才恢复了部分生产,但元气已损。加之日寇的经济封锁,营业受阻,光景艰难。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,福源得以重振,生意逐渐恢复兴隆。1947年丹阳县商业登记表中福源注册资本为1600万元,遥居各糟坊之首。
1956年1月19日,福源响应政府号召,实现公私合营,城内各家小糟淋坊合并入福源,仍用福源牌号作企业名称。1958年丹阳商业局新建“丹阳酿酒厂”,福源内的部分酿酒设备和技术工人亦调入丹阳酿酒厂,从此福源变成专业生产酱、醋、酱菜的企业,更名为“福源酱醋厂”。酿酒这一块则由丹阳酿酒厂专业生产。1970年6月“丹阳酿酒厂”更名为“丹阳酒厂”。

2、其他糟淋坊
除福源糟淋坊外,丹阳城区还有几家糟坊。如南门的景泰糟淋坊,1933年盘让给福源,改为“福源南号”。老北门大街的恒兴糟坊,注册资本为130万元(见民国三十六年丹阳县商业登记表,下同),经理为李友白,有酿造师三名,主要做黄酒。四牌楼的协泰糟坊,注册资本为600万元,经理为孙轩。老北门大街的宽记酱坊,也生产黄酒、注册资本为800万元,经理为颜达章。西门大街的恒顺糟坊,注册资本为100万元,经理为李朋二。新北门的慎泰春,注册资本为40万元,经理为李麟春。新北门的李沧记,注册资本为30万元,经理为李沧海。这些企业经营酒业规模小,资本少,市场占有份额小,难以跟福源相比,不再赘述。